当前位置:首页 > 圣职者 > 正文

《流浪地球》50年后的技术储备,并非遥不可及!

《流浪地球》的故事发生在50年后的未来。时间线符合现实,没有特别强烈的距离感和陌生感。电影中的很多未来场景,以现在的技术储备,并非遥不可及。

科幻文学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科技的进步。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细节逼真的设施设备。领航者空间站、行星发动机、地牢、运载车……这些电影中的“神器”充满想象和希望;但它们也并非完全空洞,大部分都能在中国企业“家底”的“影子”中找到。

领航者空间站 VS 天宫空间站

电影:领航员空间站

电影中地下城sf,领航者空间站承担着全球通讯、信息存储、道路打通等多种任务,成为地球上全人类的中心平台和未来希望。

现实:“天宫”空间站

在现实中,由航天科技研制制造的中国“天宫”空间站将成为我国在轨长期稳定运行的国家空间实验室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体型上,虽然没有领航员大,但“五脏六腑”——

中国空间站额定乘员3人,乘员轮换最多6人。

基本配置包括核心舱、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每个舱室的大小为20吨。

核心舱包括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分为大柱段和小柱段)和资源舱三部分,有3个对接口和2个靠泊口。

对接口用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飞行器访问空间站,靠泊口用于两个实验舱和核心舱拼装组成空间站总成,另有一个供宇航员使用的舱门离开客舱进行活动。

核心舱轴向长度16.6米,大柱段直径4.2米,小柱段直径2.8米。主要用于空间站和航天员生活的统一控制和管理。具有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居住。,支持航天医学和空间科学实验的发展。

从功能上看,中国空间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行星发动机VS核聚变“人造太阳”计划

电影:行星引擎

影片中,为了将地球推出太阳系,人类建造了10000多台行星发动机,高度达11000多米,每台能产生150亿吨的推力,但使用的燃料是只有岩石。原理就是“重核聚变”,简单来说就是石头中所含元素的核聚变反应。

在科幻世界里,核能是人类驰骋宇宙、穿越黑洞、太空跳跃等高难度动作的能源领域的绝对主力。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核反应的可控核聚变被认为是可能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圣杯”。

现实:融合“人造太阳”计划

早在1983年,我国就提出了“热中子反应堆-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三步走的核能发展战略。在聚变堆阶段,位于中核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的中国环流器2号A(HL-2A)装置承担着国际热核聚变物理前沿问题和关键技术的科研任务。实验堆(ITER)计划,并取得多项突破。

建设中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场址

中国环行器2号A(HL-2A)

在西科院聚变研究所的实验大厅里,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橙红色、椭圆形、放射状的实验装置。这就是中国的“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甲”。科学家们计划利用磁场悬浮一个高温(数亿度)高压等离子“火球”,使其不与周围任何物质接触。此时可对等离子体进行加热和控制,实现受控聚变反应并释放能量。这类似于太阳的光热原理,所以人们称这种装置为“人造太阳”。

在国际上,通过合作和技术共享,共同开展核聚变研究。2006年,中国作为七方之一参与ITER项目,中核集团西科院是中国参与ITER的重要技术支持单位。十多年来,中国对可控核聚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核聚变科学与工程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人类追逐“人造太阳”的路上,中国正从“追赶者”、“追跑者”成长为具有强大国际出口能力的“引领者”。

地牢对战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

世界最大“地下城”武汉光谷

电影:地下城

没有了阳光,流浪地球的温度急剧下降,人类只能依靠地球自身的热量。地核温度高达6000℃地下城sf,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于是,人类搬进了地下5000米的地下城。

现实:“地壳一号”万米钻机

目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旗下宏达集团与吉林大学联合研制的我国“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已挖至地下8000米左右深度。建造地牢,深度不再是问题。

《流浪地球》50年后的技术储备,并非遥不可及!

2018年7月,“地壳一号”正式宣布完成“首秀”:钻探深度7018米,创造了亚洲大陆科学钻探的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国家。世界上仅次于俄罗斯、德国的万米大陆钻探工程实施专用设备及相关技术的国家。

“地壳一号”万米大陆科学钻井平台组装后约有20层楼高。整个总成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钻井能力可达10000米。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完善了高速全液压顶驱系统、高精度自动钻进系统、钻具起下钻自动排管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并采用了国内领先的数控变频电钻机技术(DBS),使其钻孔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地壳一号”日最大钻进速度可达265米,最快机械钻进速度可达28.8米/小时。

现实: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城”

在地下,能满足生活的一切需求吗?不要等待科幻小说,不要等待未来,它已经存在了。

由中建承建的武汉光谷中心城正在建设地下3层空间。这些空间相互连接。总建筑面积51.6万平方米,相当于72个足球场。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地下空间工程。.

底层:地铁轨道、地下停车场、市政综合管廊有序排列。将有地铁11号线、19号线经过该区域,地下空间有4个地铁站;

中层:公共走廊与商业体相结合,让人行走舒适,不受风吹日晒;

最上层:公共绿地、广场、道路连为一体。

地下空间建成后,将形成一座交通、购物、办公、娱乐、文化设施等配套齐全的地下城,常住人口40万。地下城包括一个下沉式广场,种植花木,并配有喷泉等设施。4条地铁、地下连廊、2000个停车位、23.5公里的综合综合管廊……市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舒适生活。

承运人与怪物卡车

电影:航母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不规范行车,两行亲人泪流满面”成为全网金句。有了这个警示,《流浪地球》中的重型运载工具就成了出镜率非常高的道具。踏上“流浪”之旅的地球表面已达-87℃。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运载车依然可以完成翻山越岭的各项任务。

现实:巨型自卸卡车

这是在中国国家能源集团矿山使用的国产电动轮自卸车。货车长13.645米,宽8.364米,高7.100米,年平均运行时间5702.38小时,空重166吨,额定载重220吨,柴油箱容积3520L,最高时速64.5公里/小时。

此外,还有一辆又大又快的卡车,和电影里的卡车长得一模一样……随便看看

然而在拍摄过程中,演员们不仅无法“借”机甲,还不得不用身体扛着重达60公斤的道具。

现实:外骨骼机器人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电影中的外骨骼系统能够发挥出极大的战斗价值。在现代战争中,士兵需要携带的重量在逐渐增加,但人的体力是有限度的;火力密度也会增加,没有防护的士兵生存能力会越来越脆弱。因此,为未来军队装备单兵外骨骼系统成为各国都在研究的计划。

上图穿戴式外骨骼助力机器人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西北机电工程研究院研制的高端智能机器人装备。

系统具有承载和起重运输两种工作模式。可完成50kg负重行走、上下台阶、上下坡、45kg起重运输等功能。可在1分钟内完成工作模式转换。在平坦的地面上连续行走 10 公里。走路、站立、转身、上下楼梯、上下斜坡……一切皆有可能!

而且,这套机器人折叠后可以打包运输。

当然是《流浪地球》中的“现实梗”

还有很多,欢迎补充!

国运兴则文运兴。

中国顶级科幻小说,

背后是中国顶尖技术,

和中国顶级企业。

为中国企业的科技工作者鼓掌!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